博达论坛第524讲预告:新世纪城市书写的模式化倾向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王德领,1970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城市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已出版专著《重读八十年代》《混血的生长》《存在与言说》等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哲社基金等多项课题。2010年获北京文联第六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获得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对于乡村的书写,中国作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如何表述城市,似乎还没有准备好。新世纪中国文学对城市的书写,带有模式化的弊端,很难看到有创意的个性化书写。这主要表现在伪小资化模式、欲望化模式、外来者与打工者模式、都市与乡村对照模式。近年来,一些作家的创作突破了对城市的这种固化认知,主要体现在:一、突出对城市的家园意识,展现城市的诗意与魅力。二、超越物质时代的表象,将都市重新意识形态化。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书写城市的“文化之维”。城市写作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文本,但仍存在着很大的缺憾,缺少俯瞰城市生活的精神高度。
时间:4月22日(星期三) 14:0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842155826)
主办: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博达论坛第525讲预告:新冠疫情下国际政治学视阈的中德中欧关系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首席代表雅让·雷诺(Janne Leino)
2020年3月11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在亚洲爆发的新冠流行病升级为全球大流行病。截至2020年4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2369963例,累计死亡165737例。新冠危机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危机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伤害的同时,也赋予了世界新的格局。雷诺先生将从国际关系学、全球化及城市化、国际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角度分析新冠疫情下,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欧盟将面临何种挑战和契机。一直以来,德国在欧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格局下德国又该何去何从?同时,立足疫情期间的舆论报道,雷诺先生将具体分析中国形象在德国、欧洲的变化与发展,深度解析中德关系、中欧关系的未来。(报告语言:德语)
时间:2020年4月25日,19:00 - 20:00
地点: https://zoom.com.cn/j/63394738462
主办: 德国研究中心
博达论坛第526讲预告: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发展观之德国视角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Oliver Radtke(纪韶融),中德对话论坛德方总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自2011年起于罗伯特·博世基金会负责中国有关项目,内容涉及政治善治、民间社会、媒体、教育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此外,他还负责基金会在美洲和亚洲的教育、文化领域交流项目的战略发展,并且是基金会“慈善事业法律框架”、“技术革新”以及“亚洲”项目工作组成员。曾担任由德国外交部主办、歌德学院协办、两国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德中同行”项目德文编辑部主任。
在新冠病毒爆发以来,疫情风波迅速席卷全球,对世界经济、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从人类学角度出发,纵观人类千百年来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破坏、生态变更……新冠疫情的爆发似乎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但同时,人类发展至今,既定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架构已相当稳固,做出适当的调整并非易事。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并非只有对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威胁,其还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紧密相连。当下,在疫情中反思,分析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发展观尤为重要。纪韶融先生将从人类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德国的视角对疫情对世界格局和世界发展走向的影响作出相关分析和研判。
时间:5月23日,18时
地点: Zoom线上
主办: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德国研究中心
博达论坛第527讲预告:新生态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课堂评价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杨满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五届校级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测试与评估、外语教学、教师发展等,主持或参与教研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教学成果《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
本讲座面对高度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如何解决“教、学、评、测”相互分离、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满堂灌”、教学效果低下等诸多问题。分享如何基于形成性评价教学理论体系,以独创的“课程币”为统一的评价介质构建出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实现从“教的需要”到“学的需要”的根本转变,通过课堂翻转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学习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讲座形式:钉钉视频会议(融B407设会场)
时 间:7月2日(星期四) 9:00-10:30
主 办:应用外语学院
博达论坛第528讲预告:漫谈巴西孔子学院与中巴交流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乔建珍,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自2012年起担任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她任职的孔子学院所开设的汉语课程成功进入了大学的学分制系统。通过与巴西政府有关部门及里约州政府积极合作,组织的多项文化活动均已成为品牌项目,如“孔院开放日”、“里大开放日”、“里约艺术周”等,吸引了众多巴西民众参加,激起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汉语的热情。
讲座将以“如何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为主题,乔建珍院长江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讲述如何成为一名葡语对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巴西孔子学院的现状,分享其在巴西推广汉语教育、促进人文交流的经验和事迹。同时,也将从葡语学习及就业领域给予学生建议和指导。
时 间:2020年7月5日19:00-20:30
地 点: 线上
主 办: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博达论坛第529讲预告: 国内德国教育研究的功能变化及发展趋势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陈洪捷,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中德学术交流史等。著有《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2002、2005)、《中德之间——大学、学术与交流》(2010),主编《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2010)、《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2014)等书籍。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本次讲座主要聚焦两个问题,首先讨论国内学者对德国教育的认知及其变化,这种认知决定了国内学者开展德国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影响着关于德国教育的研究趋势。其次讨论比较教育视野中的德国教育研究的转型,论述跨学科的德国教育研究以及区域研究视野中的德国教育研究的特征。
时 间:2020年7月25日(周六)19:00 - 20:30
地 点:zoom在线会议平台
主 办:教育学院、德国研究中心
博达论坛第530讲预告: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良渚文明研究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王宁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1968年生,浙江遂昌人。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从事浙江史前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曾主持海盐仙坛庙、嘉兴姚家山、安吉芝里等大型遗址的发掘。近年以良渚遗址为工作重点,负责良渚遗址科技考古和多学科合作研究。主持的“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调查与发掘”项目获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1-2015年度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一等奖。发表《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从村居到王城》等相关专著。在PNAS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2018年1月入选十大“最美浙江人——2017年度浙江骄傲人物”。
讲座旨在于良渚文化及良渚古城成因的解析:气候事件促使人们由狩猎采集转向稻作栽培,引发了人们从山间谷地向太湖平原的迁移和聚集。水网平原的低湿环境促使人们营建人工台墩,形成散点式密集分布的小型聚落,开创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模式。人地和谐发展促进文明化进程加快,形成了阶级分化和“都-邑-聚”的金字塔型聚落结构。基层聚落内部实行血缘制的宗族化管理,高层人士通过玉器为主的载体形成等级制,并以一神教为手段使各区块形成具有从属关系的联盟,区块内部则可能主要通过血缘纽带实施管理,以此构成神王之国的组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5000年前的灿烂文明。厘清了良渚文化出现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对良渚基层聚落、中等聚落和良渚古城的形态、结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意识形态中以玉器反映的信仰和权力的内核进行分析。尝试去掉枝蔓,以最简单的逻辑叙述良渚社会的面貌和结构框架。
时 间:2020年7月17日19:00
地 点: 腾讯会议
主 办: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