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浙江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学科与硕士学位点建设办公室(合署)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8213016

传真:0571-88213016

E-Mail:kyc@zisu.edu.cn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栏目 > 科研动态
光明日报《教育家》刊发宣勇文章《警惕地方高校的“双一流”泛化》
发布时间:2023-04-07 11:16:16  |  新闻来源:  |  浏览次数:

4月6日,《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周刊《教育家》刊发了校党委书记宣勇的文章《警惕地方高校的“双一流”泛化》。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警惕地方高校的“双一流”泛化》

“双一流”建设目前已被定义为在“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次体现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15年国务院陆续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并遴选了一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经过第一轮的高强度投入与建设,我国大学在世界各类排行榜上表现抢眼,ESI学科排名前1%或1‰的数量剧增,成效无疑是显著的,也实现了第一个五年的建设目标。

“双一流”不应成为我国高校普遍追求的办学目标

在我的理解中,“百里挑一”谓之“一流”,也就是说能进入世界一流的高校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约占1%左右,事实上,在世界各大学排行榜前100位中,美国的大学大约占据一半,有50个左右,占美国5000个左右高等教育机构的1%,在我们国家近30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应该在30个左右,这是相对合理的分布。显然,“双一流”政策并不是一个普适性的举措,不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普遍追求的主要办学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占比在95%左右,地方高校是相对于国家所办高等教育而言的,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他团体和个人举办,并由省教育部门管理的高等教育机构,承担了近95%的本科生和50%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作为“国家队”的中央部属高校,基本入选了“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这类高校应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部署,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致力于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的是“国家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地方队”的省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数量众多,主要服务于区域发展战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致力解决区域内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同样,对于世界一流学科而言,应该具备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能力。国家的学科布局应该有利于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的生态系统,学科布局需要与高校的类型、能力和特色有效对接。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分层分类发展,既要有重视基础学科为主的大学,也要有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大学;既要有瞄准世界一流的学科,也要有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科;既要有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也要有引导部分大学服务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地方大学的学科布局更应该重视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向市场开放,与区域及地方经济互动,让学科布局更加合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让市场选择来决定学科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立体的、生态的学科布局体系。

大学应从追求排名转向引领社会发展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满足国家、社会对优秀人才和科学知识的需求,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提升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实现“双一流”并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的。

遗憾的是,“双一流”政策实施以来,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建设“双一流”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导向。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地方高校争创“双一流”,将ESI等大学排名、学科排名作为投入的主要依据。二是进入“双一流”成为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出现了偏差,“双一流”成为高校的战略追求,相当一部分高校为推动个别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或1‰,或成为国家学科评估的A类学科,不顾学科发展生态,举全校之力集聚资源,堆积成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志大财小”的现象,在投入严重不足,甚至靠银行借贷的财务状况下,仍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当下,在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暴露出结构失衡、功能紊乱、力量分散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一是“人才缺”与“就业难”。尽管各行各业对创新人才十分渴求,大学毕业生在2022年已突破千万,但就业始终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二是“论文多”与“创新少”。科研经费与学术论文大幅增长,但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仍严重不足,特别是重大创新成果匮乏。三是“排名高”与“贡献低”。大学在各类排行榜上不断进步,但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与国家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显性指标繁荣”与“内在能力贫瘠”并存的特征。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与要求,高等教育到了必须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高质量”重在关切高等教育整体满足实际需求的价值与能力,而不再囿于体系内部大学排名高低、得分高低。大学如何从追求排名、指标增长转向对社会的引领、对国家的贡献,是高等教育治理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高质量发展要从工具治理转向价值治理

高等教育如何以高水平办学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对地方高等教育而言,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都要意识到地方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和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和文化的需求。当然,高等教育的价值评价不是孤立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社会、市场以及大学自身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知需达成共识,这是价值治理的前提。同时,价值吸纳机制是确保价值治理持续的重要基础,价值治理的生命力来自价值系统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实际上是高等教育对其他社会系统、对国家或区域战略的响应。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是要端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不盲目以“双一流”数量多寡为标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应以“满足和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引导高校走出“论文中心主义”的误区,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实际贡献来评价高校。

二是要制订合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宏观规划,包括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建立合乎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盲目的“升格”冲动,避免高校的野蛮生长,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三是要加大支撑区域社会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学科投入,整合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要素,把科学研究的大平台、大装置建在有学科基础的高校,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机制。学科的投入不但要有“选优”,更要有“择需”,而且在顺序上应该是先“择需”,再“选优”。根据区域重大战略的紧缺急需,优先选择需要快速发展的学科,直接服务于解决区域重大战略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校的定位与战略要充分考虑两个基本前提:第一个前提是“需要”。学校的定位与战略规划要依据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在区域高等教育宏观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特色发展,走出唯“双一流”的误区。高校在进行学科布局时要坚持与自身定位相一致的原则,首先要对自身的层次、办学目标和使命有清晰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谈学科规划和布局才是有意义的,有时候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有价值。

第二个前提是“可能”。制订规划要充分考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学校发展的历史状况,要考虑自身有多大能力,以及能获取多少资源和政策支持来实现战略目标,从而做出学科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布局。地方高校的学科发展更需要在服务、支撑甚至引领行业、产业发展中体现价值、做出贡献。真正破除“五唯”,需要有办学的定力,要有使命的自觉并坚守这个使命,避免办学的趋同化与同质化竞争,地方高校才不会千校一面、随波逐流,才可能办出特色,办出高质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VF_ftfCh4wg-YXDxCIo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