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情研究需要注入“战略思维”
——访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
语言不仅是人类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与之相关的语言生活则是人们最为重要的生活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生活不断出现新情况,表现出新特点。这些新变化为学界开展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即“语情”研究提供了新素材。究竟语情研究的意义何在?近年来,语情监测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学界为什么要呼吁“用战略思维处理语言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
中国社会科学网:据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语言社会功能的研究日趋活跃。您能否谈谈,研究语情之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宇明:语言有诸多社会功能,包括新近凸显的一些社会功能。比方说,在信息化时代,语言文字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催生了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硬实力”。再比如,语言能力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科学稳妥处理好语言关系,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联系紧密。此外,国家语言能力的强弱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等。做好我国语情研究是有着多种意义的:
一、促进语言学的发展。语情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追踪研究各种语言事件的发生、发展,也探讨在此过程中不同人群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应采取的举措等。这将大大丰富和深化语言学,特别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下的语言研究,增强学科发展的生命力。
二、提升社会的语言意识。语情研究不仅是指语情监测,还包括使用一定的理论方法研究相关问题。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围绕语言生活中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及时向社会发布。此举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促进语言知识的普及,提升全社会的语言意识和认识水平,以及语言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支持国家相关决策。这是中国语情研究的核心功能。语情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格,体现了很强的公共政策研究特点,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语情研究的成果通过提供决策参考来影响社会,相关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转化为国家的政策法规。
中国社会科学网:过去,学界是否对我国的语言现象、语言生活、语言政策等进行过实时监测和调查研究?如果有,那么如今的监测和调研与过去的相比,是否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对于语情研究而言价值何在?换言之,它们能够从哪些方面开启我国语情研究的新思路、新视域?
李宇明:学界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都一直进行着调查研究。只不过,彼时的主要精力相对集中在语言的本体研究上。近十几年来,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自觉地对语言生活进行研究,对语言语情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甚至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学术流派——语言生活派。谈到如今语情监测和调研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变化,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形成了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比如,2004年起,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分别与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共建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心围绕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教育教材、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华文开展了一系列语言使用实态的调查研究。再比如,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还与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市教委共建了语言战略、语言政策、语言舆情等研究中心。
二、搭建了固定的发布交流平台。目前关于语情监测的发布平台主要有“年度十大流行语”“年度新词语”“年度汉字盘点”等发布活动,以及各种研究机构编发的《中国语情》《语言文字舆情与动态》等刊物。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一部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该报告被译为英语,持续地在国外出版发行,成为了中国政府皮书走向世界的一个典型案例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今,信息处理技术在语言舆情的监测方面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语料库技术、语音分析技术、语言切分技术,支撑了动态流通语料库的运行。
四、具备了开阔的视野。语言监测研究的视野拓展至世界范围。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依托自身多语种优势,编印了《语言战略动态》《世界语言战略资讯》等世界语情信息刊物,大大拓展了监测研究视野。
总而言之,这些新变化不但使语情研究被纳入语言规划学的内容,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开展语情研究的国家之一。再者,这些新的研究态势也强化了语情研究的科学品格,引导学界更加关注鲜活的语言生活,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语言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语情监测只是语情研究的一个环节,面对随之发现的一系列亟待探讨的语言问题,学界呼吁要“制定国家语言战略”“用战略思维处理语言问题”,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学界的这一呼吁,初衷何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才能称得上是“战略思维”?
李宇明:一般认为,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谋划的思维过程。学界倡议语言战略研究,是在对当前形势研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
从国际的角度看,伴随着中国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安全、政治和文化利益在全球范围内深入拓展。无论是建构国际新秩序,还是处理中国的国际利益,都有如何看待国际领域的语言问题和如何发挥语言之力的问题。
从国内来看,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对语言文字提出许多新要求。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及语言生活的巨变,社会语言需求日益多元,语言热点问题日益增多,语言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也对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语言文字问题与国家战略的关系日益紧密。我国也许正在进入语言矛盾的多发期,预防语言冲突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一批有眼光、有担当的学者呼吁用战略的思维处理语言问题,尽快推进国家语言战略研究,充分发挥好语言文字的战略功能,努力服务国家利益。
在研究思路方面,语言战略研究一定要立足于对国际、国内现状和趋势的准确研判,全面把握国家的语言文字需求,发现战略性问题,广泛借鉴政策分析等各种方法,开展务实性研究。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的语言文字智库建设,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推进战略性研究。当然,在语言战略研究方面还是有很长的道路要走。